查看原文
其他

王乃盛:在靖远的日子里 (1969---1975)

作者:王乃盛 知青情缘 2024-02-02


有声朗读、

 


在靖远的日子里 

(1969---1975)

作者:王乃盛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通讯报道,介绍了甘肃省会宁县部分城镇居民到农村安家落户的事迹。并在报纸的右上角毛主席语录板块发表了伟大领袖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伟大号召。在一夜之间响彻全国城乡,霎时就掀起了上山下乡的高潮。有人说那是一场洗礼,有人说那是一场灾难。对于那场运动的是非功过现在不管怎么评说,对亲身经历过那场运动的人来说,也是一段难以忘却的岁月。

 

 一、落户     


   1969年4月甘肃师大革委会落实中央的文件精神,将师大90多户家属下放到农村安家落户。一部分回原籍,另一部分集中安排到靖远县和泾川县。当时我父亲刚“解放”,在师大靖远分校劳动。我大哥兰大物理系67年毕业分配到张掖西洞滩解放军农场劳动。我二哥在兰化302厂当工人。我姐姐师大附中初中毕业后到康乐县插队。我当时14岁,刚上师大附中两个月,就随我母亲到靖远农村落户。靖远县革委会把师大的家属安排到东升公社安家落户。


  我母亲的户口迁移存根


  我的户口迁移存根


临下乡前,我和父母亲的合影


  东升公社是靖远县最边远的干旱地区,植被稀缺,吃水困难,全靠挖窖收集雨水为生,生活环境十分艰苦。此地没有河流,没有水井,方圆几十里几乎没有树木,经常刮大风。地里的麦子长的稀稀落落,亩产100多斤,一个工分8分钱。村民们平时将雨水、雪水引入自家窖中,用锁子锁上,水中漂浮着牲口的粪渣。起初,师大的家属们吃不惯,一吃就拉肚子,母亲就用白帆与纱布过滤,窖水勉强能下咽。我们家先被安置到柴辛大队上沟小队一个农民的家里,男主人叫关顺,女主人叫王兰,家中还有一个小女孩。我们住的房子大概仅有7平方。我们刚到上沟小队那天,队里组织社员举行了简单的欢迎仪式,他们高喊:“向工人阶级学习!向工人阶级致敬!”(他们不知道我的父亲刚刚才被“解放”,40天前,他还是“牛鬼蛇神”,他们以为城里来的人都是工人),父亲也高举拳头高喊:“向贫下中农学习!向贫下中农致敬!”父亲在家住了几天,就到靖远分校劳动去了。


  农村的院落


  水窖


  二、上学    


    我上中学的地方离上沟有20多里路,叫白疙瘩。中学是靖远四中。每周骑自行车回一次家。学校有学生灶,学生自带黄米和白面。每天主食主要是黄米馓饭,没有菜,每周从家里带腌菜。一周吃三次面片。住的是炕,五人一间,我和师大一块落户的张平娃在一起住,夏天倒好过,到了冬天,炕里烧的东西学生自己想办法,柴火和煤我们俩都没有能力找到。就只有用暖水袋,晚上我们就到边老师那里灌上热水。(边燕春老师1967年毕业于甘肃师大物理系,当时22岁。他物理课讲的特别好,思路清晰,待人和蔼可亲,在靖远四中上学期间给我们在生活和学习方面都给于了许多帮助。后来调到西北师大教育技术学院工作,已退休。几十年来我们一直保持联系,关系很好。)我记得我们同房间还住着北京下放来的兄弟俩,一个叫姚刚,一个叫姚勇,他们也是初次睡炕,还在上面铺的是塑料单子,结果炕一烧热,塑料单子很快就缩成一团了。张平娃家和我们是一个大队,在赵寨柯。每周回家我们俩都是结伴而行,从白疙瘩到孙寨柯我们俩是同路,从孙寨柯到上沟有一段路两侧是一人多高的麻子地,听当地人说麻子地里有狼,不知是真是假,反正每次我骑车通过这一段路时,都是胆战心惊,头皮子发麻。在学校平时喝水都是凉水(窖水),到了旱季,学生的窖水没有了,就只能喝咸水。我们经常晚上用绳子拴一个刷牙缸到老师的的水窖中偷水喝。当时晚上没有电灯,我们是用墨水瓶做的煤油灯,当时学数学没有四位数学用表,我就问老师借了一本,我花了几天时间手抄了一本。当时学校经常组织大家学唱革命样板戏,因为我和张平娃是兰州来的,普通话说的较好,胆子也比较大,我们俩还在白疙瘩的戏台上演过《智取威虎山》选段,分别扮演过少剑波和杨子荣。  


      在靖远四中上学期间我和当地的许多同学关系都比较好。我记得顾声期的父亲当时在靖远县供销社工作,家庭比较富裕,他从家里带来的炒面特别白特别香,我经常吃他的炒面。杨经的家就在白疙瘩庄子上,是当地的大户,家里的房子十分阔气气派。他为人热心,经常在生活和学习上给我帮助。(这两位同班同学当时在班上学习很出色,后来都上了大学,顾声期在兰州文理学院曾任人事处长,杨经曾任临泽县的县长和兰州交大设备处处长,他俩和我关系一直很密切,是莫逆之交)。另外还有张玉义、刘奎、柳生金、董成、刘国权、张义他们六人比我年龄小,不是一个班级。75年我们同时当兵入伍,又成为亲密无间的战友,四十多年我们一直来往很多,感情很深,都是我的好兄弟。   


     我记得当时靖远四中的校长是高兆文,数学老师是张立新、王宏德、陈旭繁,化学老师是肖湘云和王仁安,外语老师舒铭武,物理老师边燕春,语文老师是陈廷顺。回忆起五十年前白疙瘩中学各位恩师上课的情景,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怀念和感慨,深深地感谢当年老师的辛勤培育之恩。


  我的母亲



三、讨水


   1971年靖远兴堡川一带大旱,连续几个月都没下过雨,村里的水窖几乎都干枯了,我们每天吃水都需要生产队用大车到几十里路外拉咸水。正巧我母亲得了黄疸性肝炎,一喝咸水就拉肚子。村里有个好心人悄悄的给我们说,在我们住的的沟对面有一户人家水窖里还有水,你们可以要一桶。我和我母亲拿了一个小桶,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到了人家说明了来意。男主人说在这里喝水可以,但带走一桶实在没有。当时我母亲也口渴急了,拿起一个大碗一口气连喝了几碗水。出门后我嚎啕大哭,一生中第一次向别人乞讨,还没要到,感到受到了莫大耻辱。


     旱情仍在继续,一天早上我起床后,看到漫山遍野都是花花绿绿的纸片,捡起来一看是反动传单,(有些不识字的妇女还把纸片贴到了炕头。)原来是台湾漂过来的高空气球定点投放的。上午公社通知社员不出工,一律捡传单。                              


 四、买药


   由于我母亲长期营养不良,得了黄黄疸性肝炎,需要维生素B12治疗,但当时到处买不到。听说兴仁堡有个较大的医院我想去试一下。兴仁堡是宁夏中卫县的一个镇子,距离我们家60多里路。去的时候还比较顺利,给医院大夫说了好话,买了两盒。回来的时候,狂风大作,能见度仅为一米,自行车几乎骑不成。我就摸索着慢慢前行,最后一直到晚上9点多才回到家中。 

               


五、在靖远二中上高二   


     1972年3月份,因我母亲得病到兰州治疗,我由靖远四中转学到靖远二中高二三班就读。(在靖远县城)    这一年是邓小平重新上台,所谓的“教育路线回潮”的一年,学校学习空气比较浓。班主任是牛志华老师,带我们的语文课,一走上讲台上精神饱满,激情四射,朗读课文抑扬顿挫,声音洪亮。数学老师是谭德莉老师,思维敏捷,逻辑清晰。她是浙江杭州人,65年毕业于兰大数学系。我当时特别喜欢数学,记得第一次考试,我得了100分。得到了谭老师的赏识。有一次谭老师牙疼无法上课,就让我事先准备一下内容,给大家讲一下。我记得是引入椭圆方程,先从人造卫星围绕地球说起,然后讲解了椭圆的标准方程。  


    感谢当年老师的辛勤培育,为我们传播文化知识。感谢当时短暂的“回潮”,为我们心灵的荒漠播下了希望的种子。回忆往事,回忆恩师,心里充满了无限的感激和怀念。  


      我记得在记念毛主席“五二三”讲话发表三十周年时,靖远县城举行了盛大的庆祝活动,靖远二中出动了一辆彩车,主题是样板戏的内容。我当时扮演了郭建光的形象。    

    

                          高中毕业合影


                           高中毕业证


  现在看到高二.三班全体同学的毕业合影,大部分同学我都能说出名字,每个同学的音容笑貌历历在目。冯清玉是班长,组织能力强,特别有魄力。口才也比较好,在班上一训起人来随便就是半个小时,魏立孝和牛廷贤也是班子成员,具体是什么职位,记不清了。赵环语文功底扎实,史得平数学突出。冯亚飞学习全面,各科都比较强。李蓉是从北京来的,各方面都很突出。张东霞是我的同桌,待人热情大方,积极向上。张慧英见人老是笑咪咪的。张鹏刚为人厚道诚恳,马志荣精干潇洒。王建文身材高大,是打篮球的高手,宋京都是核工业部二七九厂的的子弟,我俩是同一宿舍大通铺的邻居。……


2018年靖远二中七二届高中三班部分同学合影


2018年靖远二中七二届高中三班部分同学合影


   看到年轻时的照片感慨万千,岁月无情催人老,转眼间我们已步入了老年人的行列,当年的大姑娘小伙子,如今已是爷爷奶奶。愿我们靖远二中高二.三班同学的情谊地久天长,以后多联系沟通交流。



五、参军   


      1974年底,我在靖远农村已经劳动了两年,征兵开始了,听说是空军雷达兵,在当时的年代,部队是年轻人所向往的地方,我非常想去,但是名额不多,可能有困难。但只能一搏,再无其他出路。为了自己的前程,我只好硬着头皮壮着胆子,找到了大队主任,我简要的说明了一下我的意愿和家中的具体情况,他听后也比较同情我的处境,同意了我要参军的要求。征兵体检开始了,我眼睛稍有些近视,我就事先把视力表背了下来,那年血压也稍有些高,体检那天早上我喝了一瓶子淡醋,前几关我都顺利通过,到了听心脏这一关,大夫说是二级杂音,我急忙拉住大夫的手,恳求他说,我在农村和我母亲两人生活,现在我母亲得了病,只有我当了兵,我母亲才能离开农村。那个大夫被我的语言所打动了,就在那一栏写了“一级杂音”。体检终于全部通过了。时间不长,我就被批准参军入伍。


   1975年6月我母亲因有病,户口转入兰州市。



                      测视力


         量血压


  入伍通知书



作者简介:


王乃盛,男,一九五五年出生,一九六八年七月甘肃师大附小毕业。一九六九年四月随母亲到甘肃省靖远县东升公社下乡落户。现为中国工商银行甘肃金融培训学校退休教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王乃盛:在靖远的日子里 (1969---1975)

作者:王乃盛 知青情缘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